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梁代道教思想家、医药学家。字通明,自号华阳隐居,后世又称陶隐居,又号胜力菩萨,或云陶胜力。丹阳秣陵(今江苏南京)人。著述甚丰,其中《本草经集注》对中国本草学著作影响巨大,被誉为是本草学的里程碑之作。未弱冠即为诸王侍读,善琴、棋、工草、隶书。仕齐,拜左己殿中将军。后隐居于句容(今江苏境内)茅山中,梁武帝礼聘不出,但参与朝中大事咨询,人称“山中宰相”,卒谥贞白先生。

陶弘景参考《神农本草经》和《名医别录》,给予整理、作注。首先,经过东汉末、三国两晋诸医药学家增补后的《神农本草经》抄本,到南北朝时已经是无本得同。各抄本的药物数目有多有少,最多的595种,最少的才319种。陶弘景经过一番甄别,首先确定了原属《神农本草经》的365种药,又从各种抄本中遴选出后来增补的药物365种,共得药物730种。为了区别药物来源,他遵照“朱墨分书”旧例,朱书“神农”之药,墨书后世名医增补的药物。后人在《神农本草经》原有药条中添加的内容,也用墨书。这些墨书文字,后世统称为“名医别录”,或简称“别录”。“朱书《神农》,墨书别录”,从此成为定例。

散乱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各种增补本,经陶弘景妙手剪裁,焕然一新。从此流传后世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都采用他整理的定本。然而陶弘景并不满足于整理《神农本草经》原书,他还要进一步解决本草学中其他许多问题。


这项工作前无古人,筚路蓝缕。陶弘景以一人之力,完成了对《神农本草经》总论的首次阐释,变语焉不详为清晰易懂。在总论中,他介绍了许多药物采集加工、炮制制剂、药量折合、药物真伪优劣鉴别等基本知识。此外,他还创设了“诸病通用药”一篇,类似当今的临床用药手册。该篇以病为纲,类列所用药物,并注明药性冷热。还根据临床需要,增设“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”,集中介绍各种解毒方法。经陶弘景补注阐发后,《神农本草经》原本只有简单的12条理论原则的总论,已经变成了内容丰富、切合实用的专卷。
陶弘景补注最艰巨的部分是对数百种药物予以考订。常用的药物,需要明确其形态种类及出产地,鉴别其真伪优劣,介绍加工炮制方法,进而区分道家与医家的不同用药法,等等。为了保持古代本草资料来源清晰的传统,他汲取儒家注经的方法,把自己的解说用小字写在药物正文之后,由此开创了各药“经”文(药物正文)用大字,“注”文(后人增补的注释)用小字的体例。朱墨分书、大字为经,小字为注,于是成为此后本草书的基本体例,使各药出处纹丝不乱。

但陶弘景身为道家,故书中多录方士、神仙之言,讲究服石、辟谷等。又身囿江南,对北方所产药物的记载有一些错误。又鉴于葛洪《肘后救卒方》阙漏未尽,增订成《补阙肘后百一方》(又称《肘后百一方》)。
另著有《养性延命录》、《陶氏效验方》、《太清草木集要》、《太清诸丹集要》、《炼化杂术》、《合丹节度》、《药总诀》、《服饵方》等书多种,均佚。近年有称原本为敦煌卷子的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》,亦题名为陶弘景所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