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说法,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原文为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,君子以为犹告也。” 意思是说: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,其中没有子嗣,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。舜帝背着父母娶妻,是因为害怕没有后代。君子认为舜帝不告而娶,实际上是符合孝道的。
但是,这一句话的意思,在学术界一直有着比较大的争议。从“不孝有三”的“三”字,是虚数还是实数,到“为无后也”到底讲的是什么,都没个统一答案。

因为赵歧“三大不孝”的提法主要是由他自己总结出来的,所以很多人批判他的“三大不孝”和孟子、孔子关于“孝道”的说法相悖。不过,孔孟的“孝道”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,只是散见于“语录”当中。因此之故,民间还是接受了赵歧的说法。
赵歧的“三大不孝”在中国古代,帝王都是以“仁、孝”来治理天下。忠孝仁义,孝排在了第二位。所以,“忠”其实就是对国家的“孝”,“孝”是对家族的“忠”。国家通过法治与孝道,恩威并施地对臣民进行管理。 孔夫子认为: 一个人在家不孝,在外必不能忠君。所以,“孝”是维系古代国家管理的重中之重。

因此孟子认为:这是为了替他的家族延续香火,虽然没有事先“告知”,也不能说他不孝。而且孟子原话中的“三”字,在古汉语中是虚数,其实就是“很多”的意思。
东汉赵歧为了解释圣人经典,原创了“三大不孝”。 第一不孝是说:明知父母做错事,还曲意顺从、迎合他们,结果陷亲于不义,是不孝顺的表现。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将叫匡章,他的父母失和,父亲杀死了母亲,埋在马厩下面。

父母失和,大打出手的时候你不阻止,母亲被父亲杀死,你不告发。还敢说是孝?那么,父亲死后,还让母亲埋在马厩下面,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。纵容父亲为恶,让父亲得到一个不义的名声,就是不孝。
第二不孝是说:一个人生在贫家,还留恋家庭的温暖,不肯到社会上去奋斗。 按古人的话说,叫做“不谋求一官半职”,这是很不孝顺的行为。这一条比较好理解,因为女子要体现“孝”,就应该给父母更好的生活。“亲老”恋家,可以理解为待在家里“啃老”。

孔子、孟子的“孝道”《孟子》里面,其实有提到了什么是不孝。孟子本人归纳的“五不孝”,大意是:懒惰,不能养家;嗜酒、嗜赌,不能事父母;爱占便宜,偏心妻子,不顾父母;放纵欲望,为父母招来刑戮之祸;好勇斗狠,连累到父母亲。
其实看完孟子的五不孝,我们会发现他总结得不是十分清晰。 大致的意思就是说,有不良嗜好,不能奉养父母的人就是不孝顺的;自己行为不端,给父母招来祸事就是不孝顺的;自私、偏心,喜欢自己老婆超过父母亲的,就是不孝顺的。

《论语》是后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,里面关于他对“孝”的阐述,是不全面,不成体系的。有人因此批评赵歧的“三不孝”违背了孔、孟的“孝道”的思想,其实大可不必。 孔、孟讲究“子为父隐”,但是赵歧“三不孝”中第一不孝,并不主张这“子为父隐”。曲意奉迎父亲,顺从他们的恶行,就是害了他们。
赵歧将孔孟之书中的关于“孝”的阐述进行了清理,摒弃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内容,这一点应该得到后人的肯定。 至于有人批评他的第二大不孝,“家贫亲老,不为禄仕”。有学者认为:赵歧是要穷人家的孩子去升官发财,否则就是不孝。那无异于说:穷苦人家的子女都不孝顺。扭曲了赵歧的本意。

至于“无后为大”的思想,是古人重视宗族传承的结果。从今天看来,这是守旧落后的,但是在过去则是合乎情理的。
结语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本义是:不孝有很多种,无后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。而不是说不孝的情况只有“三种”,其中最为不孝的是无后。 自从东汉的赵歧注释《孟子》之后,“不孝有三”正确的理解就变成了:一、明知父母亲做了不正确的事,而不阻止;二、明知家中贫困,还不思上进,不肯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环境;三、不结婚生子,导致家中祭祀无人主持。家族后继无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