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史之乱,是中国影响最大、破坏力最大的叛乱。公元755年,安禄山在范阳发难,20万铁骑席卷二都,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。而这场叛乱也标志着,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已经过去。后世的王朝,再不复盛唐之勇。

那么安禄山为何会在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下,悍然造反呢?这就要从安禄山与太子的关系来说起了。
从能力上来说,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、文武全才的英主。但作为父亲,却是一个不念亲情、残忍噬子的禽兽。原本,唐玄宗的太子是李瑛。但到了公元733年,武惠妃以宫中有盗贼为名设下诡计,将李瑛、李瑶、李琚等三位亲王引入宫中。三王入宫后,武惠妃借口三人披甲入宫,诬告他们谋反。

李瑛被杀后,忠王李亨继承了太子之位。有了兄长的前车之鉴,李亨自然处处小心、事事恭谨。然而即便如此,李亨仍免不了被唐玄宗威胁,屡次遭到敲打,好几次都差点被废。宰相李林甫很快便摸透了唐玄宗的想法,于是他在皇帝多次馋毁太子,欲废之而后快。

正所谓“太子唯兵强马壮者得之”。太子有西北军区的支持,自然让唐玄宗和李林甫如坐针毡。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河北军区,将本是一介杂胡的安禄山扶植为统领三个军镇,拥有20万大军的强力节度使。

除了官爵之外,唐玄宗也从各种细节入手,显示自己对安禄山的宠爱。《资治通鉴》载,
“上尝宴勤政楼,百官列坐楼下,独为禄山于御座东间设金鸡障,置榻使坐其前,仍命卷帘以示荣宠”。

有了安禄山这支枪杆子的支持,唐玄宗便可放心大胆地敲打太子以及他背后的西北军头们。公元749年,王忠嗣获罪,最终忧虑而死。太子失去了最大的靠山,安禄山也失去了一个最大的对手。毕竟有王忠嗣在,安禄山根本无法叛变。

安禄山在朝时,玄宗命见太子,“禄山不拜。左右趣之拜,禄山拱立曰:‘臣胡人,不习朝仪,不知太子者何官?’上曰:‘此储君也!朕千秋万岁后,代朕君汝者也。’禄山曰:‘臣愚,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,不知乃更有储君。’不得已,然后拜。上以为信然,益爱之”
简单翻译来就是,唐玄宗命安禄山向太子下拜,安却故意装傻说自己是胡人,不知道太子是啥官,不能下跪。此后他更是拍着胸脯宣称:“我心里只有陛下之人,储君太子是什么鬼?”

安禄山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,是因为他与唐玄宗、李林甫建立了联盟,他似乎满以为李林甫一定能扳倒太子,另立新的储君,以此来保持自己的富贵和性命。然而李林甫去世后,政敌杨国忠继承了相位,而太子的地位却始终屹立不倒。

随着玄宗年龄的增大,其他势力对他的威胁也越来越大,安禄山对此心知肚明,因此才会“自以曩时不拜太子,见上春秋高,颇内惧”。这也是安禄山发动叛乱的一个外部原因。因此有学者说,安禄山造反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。在他看来,安禄山不过是自己的一枚可以丢弃的棋子。别说是安禄山了,换做是你,或许也要造反。
俗话说:读史使人明智,因此,我建议大家,要多读历史,多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。在所有史书中,《资治通鉴》几乎是一本,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,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。


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,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、学者,历时3年,合译而成。



对于这本书,只要能够读一遍,就能有巨大的收获。因此陶陶建议大家,赶紧买这套书,多读几遍,长长见识,学学权谋。相信读完这本书,你将比别人多走1300多年的人生路。
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。之前的8000本卖完了,现在又新进一批,数量不多,就快没库存了:
白话资治通鉴【全套共10本】
¥208
购买